当前位置:江苏网讯 > 资讯

面对被“吃空”的千万设备费用,他们选择了“硬怼到底”

2020年01月08日 15:03:19 来源:互联网  阅读:1

原标题:中国工人艰难博弈工地智能化 | 钛媒体封面•12月刊

最新出刊的2019年12月刊「钛媒体•封面」的主题是记录物联网落地的艰难博弈过程。钛媒体影像《在线》团队跟随一家工程机械领域的物联网创业公司,深入工程机械一线,得以近距离观察物联网服务商们如何部署终端,又如何与利益既得者博弈,如何从局部开始打破工程行业固有的利益链,最终让技术在施工现场落地。技术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博弈,也总闪现着人性的光芒、复杂与无奈。

物联网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工地。

从物流、交通、安防、能源、医疗、制造到农业,都在大数据、物联网和5G的技术进程中搭上产业升级的快车。有权威机构曾发布预测,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破1.8万亿。

而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必须有赖于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这三大架构。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传感器终端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在技术落地的一线,部署终端的人则尤为重要。

具体到每一家物联网企业,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给运输车辆的油箱装上监控设备、在挖掘机顶部配备感应器,或者去到矿山安装数据采集器——他们大多数的业务沟通都发生在机械工程的一线——工地上。

本期钛媒体封面文章来自钛媒体影像栏目《在线》。钛媒体跟随一家工程机械领域的物联网创业公司,深入工程机械一线,得以近距离观察企业级厂商们如何部署终端、如何与利益既得者博弈、如何从局部开始打破工程行业固有的利益链,最终让技术在施工现场落地。

现实给出的答案是: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地的过程中,坑太多,阻力大,难题来自于多个方面。

一个常规运转的工地,把智能终端部署进去,就已经足够挑战,这是第一难;监管设备一旦运行起来,管理者们如何同实际使用者们(工人们)进行博弈、技术如何直面人性的考验,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些创新者们依然对未来保持乐观:通过技术去打破灰色利益链条,通过技术提高工程行业效率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工程机械“无线考勤机”和“会说话”的油箱盖

物联网创业公司机械指挥官的智能油箱盖产品:无线油位监测仪SP1.0(左/传感器 右/油箱盖)。

施工现场,主角并不只有工人,大量工程机械设备,是另一群更为重要的“主角”。

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就是从一个油箱盖的换代开始的。

钛媒体拍摄到的这台“无线油位监测仪”,就是一类典型的智能终端:工程设备装上它之后,它每3秒钟就会以“毫米级”的精度采集一次油位、油耗数据,数据经过本地和云端两次计算后,以可视化的方式在小程序和SaaS端实时更新,供施工方管理人员查看。

它能通过自学习标定油箱,对不同油箱自动匹配不同算法。设备加油,它可以监测加油量;设备被偷油,它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触发系统自动拨打工地管理人员手机,发送语音报警。

机械指挥官CEO刘兆萄称它为“会说话的油箱盖”。

该智能油箱盖采用低功耗设计,内部固定电池“可持续10年供电”。它有5层防盗,获得了国家防爆认证,安装时不需要在油箱上打孔、接线,“安装时间不超过2分钟”。

“目前常见的油位传感器有超声波的、电阻式、电容式,因为功耗较高,一般都要在油箱上打孔或者接线。”刘兆萄表示,打孔、接线,在后装(非出厂预装)操作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无线的方式“降低了安装难度和风险”。

机械指挥官智能终端Z03.0。

智能油箱盖是“管油的”,这款智能终端则是用来“管考勤和传数据的”。它通过蓝牙Mesh网关在本地搭建蓝牙局域网,智能油箱盖的数据就是通过它传向云端。

在工程机械上安装它,不需要打孔、接线,安装人员只要撕开背板贴纸,将背板粘在机械上,再将主机推入背板即可,安装过程可以“控制在1分钟以内”。

它通过太阳能供电,使用锂电池储能,低功耗设计可将每天耗电保持在120mAh以下,“工地上就算连续三个月不见阳光,它也能正常使用。”

该终端可以采集工程机械的加速度、角速度、振幅、位置等“100多个参数”,并通过计算这些数据,监测设备工作状态和位置,识别设备是否怠速(出力不出工)。它能记录设备工作时长,被称为工程设备“考勤机”。

它还可以统计工程车辆运输趟数,设置线路围栏,一旦车辆离开限定范围,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如果终端被暴力拆卸、打砸,系统也会推送报警信息。

机械指挥官CEO刘兆萄向钛媒体影像《在线》介绍,这款智能终端是工程机械领域“第一个无线传感器”,能适配工地上所有常见工程机械,它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特征选择不同计算模型。

机械指挥官小程序管理界面。从做至右分别为:项目概况、某设备工作时长、某挖掘机油量曲线、油位异常报警。油位曲线显示,该挖掘机在19:28分被偷油,油位急速下降。

有权限的项目管理人员可随时进入SaaS平台和小程序,查看项目概况、项目进度、所有机械信息、每台机械运行状态和位置、工作时长、运行轨迹、油位、油耗、加油记录等数据,这些数据与均可以列表、图标、地图等可视化方式直接呈现。

系统可针对单台机械或整个项目生成台班统计、油耗统计、加油量统计、效率分析等报表,这些统计数据均可与项目财务系统对接,并支持一键导出。

“我们已经完成了几万套装总机量,客户主要是基建客户,做公路铁路、水利、市政施工。”刘兆萄介绍,一个智能终端加一个智能油箱盖是一套,一套售价四千多,用户使用SaaS和小程序第一年免费,次年起每台设备收400元/年服务费。

据行业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保有量已经突破800万台,物联网技术在该领域的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虚报台班:挖掘机也能吃“空饷”

11月23日,某路桥工地,机械指挥官销售员陈兵准备走下护坡,为一台挖掘机安装智能终端传感器。

基建施工成本中,工程机械使用费占工程总成本10~25%,这笔钱由租金(含驾驶员工资)和油费组成,两者占比约各一半。

由于工程机械单价较高,除了少量特种设备自有,施工企业作业时会大量租赁设备,“以租代买”已经成为主流。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工程机械租赁在工程领域的渗透率已突破50%。

对施工企业来说,管理租赁机械的“核心痛点”有两个:一是台班,一是油耗,两者直接与成本挂钩。

台班是指工程机械每天的工时,“1个台班”意为1台机械工作1个班,1个班为8小时。

施工企业向机主租赁工程机械,有“包月(工作时长≤240小时)”和“记台班”两种方式,租赁协议达成后,机主会派一名驾驶员随机械入场,驾驶员工资由机主支付。机械进场后,由施工企业负责供油,燃油费用和租金相当,约为1:1。

不论是包月还是记台班,驾驶员每天都要向项目部报送自己的工作台班表,上面记录了自己每天工作时长。

包月租赁,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台班来了解设备使用率,以此优化进场设备数量和工作安排:当设备使用率偏低时,说明设备工作不饱和,这样就要考虑减少设备数量,节省支出。

如果是记台班,施工企业按台班单给机主结算租金,这样一来,台班单的真实性更加重要:如果有人虚报台班,那施工企业必然利益受损。

上述为理想状态下台班记录的作用。现实是,在一些管理不善的项目,台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沦为集体造假的“皇帝新装”。

销售员陈兵在某项目部机料科,该项目机械管理人员了解到机械指挥官的产品后,很快就在项目展开了试点。

每个工程项目部都有一个机械设备部或机料科室,这个办公室通常有2到3个人,他们负责管理和调度机械,为台班单签字,他们签完后送项目经理签,然后进入财务结算。

“工地那么大,机械那么多,我不可能盯着每台设备,驾驶员填个单子,说自己干了多久,我也没法核实。”某工程项目机械设备部一名工作人员对钛媒体影像《在线》说,施工现场的面貌每天都在变化,通过作业现场也不好判断工作量的真伪。

一位在工地上记台班的工作人员则干脆说,台班是自己编的,天天编,编得脑袋疼。

“驾驶员如果想偷懒,1天能干完的活要干3天,可能有2天是开着机子坐在驾驶室吹空调。”一位从业多年的分包商说,一些工地施工效率低,跟台班管理混乱关系很大。

“一般情况下,签字的人要么懒得管,要么没法管,或者他本身与驾驶员或机主私底下有灰色交易,可以从虚报的台班中获取利益。”该分包商说,“这类现象还是不少的”。

钛媒体影像《在线》获得了某施工企业的一份《总结报告》,《报告》列举了一系列虚报台班的案例,图中是一台卡特320D挖掘机在2018年5月4日的两份台班统计。

上:机械指挥官终端采集的数据:这台挖掘机当天只在上午7~9点实际运转2个小时。

下:项目部纸质台班统计:该挖掘机当日上报的工作时间为9小时。

这台挖掘机台班价格为1200元/8小时(150元/小时),《报告》显示,5月23天有效工作日内,该挖掘机人工纸质台班统计233小时,折算成本34950元,实际工时126.38小时,折算成本18957元,也就是说,这台挖掘机多领了15993元租金。

该《报告》中最极端的案例,虚报的台班是实际工作时间的20倍。

“这种还算好的,至少是做了事。”一位工程分包商向钛媒体影像《在线》介绍了另一种“神操作”:项目部租机械时,默许机主带入一部分接近报废的机械,那些设备不用开工,台班照签租金照拿,机主拿了钱再和管理人员分,“一台一个月两三万,多几台,灰色收入就多了”。

某高速公路工地,两台作业的机械设备。

2018年,江苏就曾有一个项目经理栽在“假台班”上。这名项目经理因在工程上非法谋利两百多万被所在公司起诉,一部分证据就来自机械指挥官终端的台班统计。

这家公司管理层收到关于这名项目经理腐败问题的举报,想调查但无从下手有,于是装了一批智能终端,想从中看看能否获得证据。

“装的时候跟他说公司准备搞信息化,只是装GPS,没说得那么详细。”一名案件知情人回忆,终端装上后,公司首先就发现,他项目上所有台班数据都是假的,就以这个为突破口调查他,查出了两百多万经济问题。

机械指挥官副总经理王超群则认为,以他常年跟施工企业打交道的经验看,一些项目台班管理不善,倒不一定说明中间存在灰色交易。

“也许他们想管好,只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加上也不想太较真去得罪人,大家都这么签,那就签吧,反正亏也是亏公司,不是亏自己。”王超群说。

王超群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给那些想管好项目的决策者“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南京某市政工程项目工地,一台挖掘机车顶安装的智能终端。

这个位于南京的项目,机械管理负责人周华管理了300多台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这家公司不同工地间流动。周华向钛媒体影像《在线》介绍,该公司所有机械设备的租金结算,全部以智能终端的台班记录为准。

他每天最多要跑6个工地,主要精力都在处理机械方面的各种突发状况。如果仅靠人力,他无法具体管到每台机械的工作状况,安装了终端,他可以随时掌握每台机械的状态,“每十几分钟看一次小程序,如果有长时间怠工的,就随时打电话问”。

周华所在项目,仍保留了手写台班单。他对比驾驶员上报的台班单和机械指挥官终端的台班统计,发现驾驶员上报的工时经常少于系统记录的工时。

“他们知道有个监测,报的时候会掂量一下,报多了怕项目上找,所以就少报点省得麻烦。” 周华认为,监测系统对驾驶员和机主也是一种保护,“都是透明的,他们也不会担心项目上少算钱。”

失窃风波:这是盗窃国有资产,我要报警,请你配合一下

跑工地久了,工程师们发现一个规律:管得好的项目或者年轻的项目经理、机械设备负责人,更容易接受智能化的终端产品。

遇到阻力比较多的,是管理较差的项目,“可能是怕用了暴露问题,或者内部关系太复杂”。有时即使设备装好了,也会遇到人为破坏。

有人在终端设备上糊泥巴、绑矿泉水瓶,就为了让太阳能充电板没法充电。有人干脆来硬的,把终端砸个稀巴烂。还有人想尽了水攻、火攻的办法。

“监管类的产品,就是在跟人性做斗争。”机械指挥官 CEO 刘兆萄总结道。

不过,他对于产品足够自信,“完全是防水透气的,只要不是暴力打砸,一般弄不坏,监管产品要自身硬,如果人家浇点水、砸一下,你就坏了,那你没法做。”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终端的智能化改造。大家都知道,通过技术去打破灰色利益链条,通过技术提高工程行业效率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刘兆萄说。

某高速公路工地,现场人员通过GPS在排水沟里找到了一只暴力拆卸的智能终端主机,它原本被安装在一台挖掘机上。

除了“硬抵制”,还有“软抵制”。销售员陈兵向钛媒体影像《在线》讲述了自己遇到过的一次“最难搞”的抵制。

一次,某项目部一位机械管理员打电话给陈兵,说一个刚装上的智能终端被拆掉偷走,不知所踪。

终端里装有GPS,陈兵打开后台,定位显示“被偷走”的终端就在项目部里。陈兵很怀疑是项目部有人从中作祟,因为安装的时候,就有人“各种阻挠”。

那一批装了十多套,只“丢”了一个,陈兵分析,拆的人可能是想试试,拆掉一个各方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处理不好,那一批设备说不定全都会“丢失”,他跟这家公司的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东西已经卖给你们公司,那是你们公司的资产,你们是国企,那就是国有资产,如果有人偷,就是盗窃国有资产。” 陈兵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知道终端所在位置,他只是“建议”报警处理。

“那我再找找。”那位机械管理员说。

过了半小时,陈兵还没接到电话反馈,他主动联系了对方:“找不到的话,我现在帮你报警,等会警察来了你配合一下。”

听到这话,机械管理员很快挂断电话,过了一分钟又给陈兵打了过来,说东西找到了。

后来陈兵得知,在那个项目上,进场的机主为了“以次充好”,会向相关管理人员“进贡”:项目上要租一台3年机龄的挖机,机主可能送台10年的来,进来后一台包月3万,再拿出5千块钱“进贡”,一台车5千,10台车就是5万。

“10年机龄,搞不好30天里有半个月在修车,我装这东西,肯定会损害他的利益。”这种情况下,陈兵就已经跟那条利益链上的人“结仇”了。

“想要搞好效益,这种‘仇’是必须要结的。”陈兵对钛媒体影像《在线》说。

以上述“失窃”案例为例,安装终端的决定来自项目所在总公司的决策者,决策者认为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有利于公司盈利和管理。

让决策者看到施工效益的提升,才能说明终端产品有用。陈兵说,自己必须盯着项目部把安装和试用做好,促进项目部将机械指挥官融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去发挥作用。只有产生效果,他才能说动决策者进一步推广产品。

“如果他们领导看不到使用效果,你跟他们公司的生意就停步于试点这几台了”。处理类似事情,陈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只要制度到位,其实不难管。”曾有一个工地,发现有驾驶员破坏终端,就定下规矩,“凡是终端被人为损坏,就要对驾驶员进行罚款”,从那以后那个工地再也没有出现终端被破坏的情况。

得知自己被监测,偷油的驾驶员“跑了”

某工地,一名工作人员在给一台水泥罐车安装机械指挥官智能油箱盖。

在任何工地,油都是一个“难管”的事情。柴油支出,占到机械使用费的一半。

机械指挥官数据统计,安装了终端的机械设备里,有10%出现过被偷油的情况,偷油的情况 “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工地的燃油,都由施工企业找的供应商用油罐车统一配送,供应商凭借加油单据跟施工企业结算,这一加油数据很容易被造假。

一些带遥控的加油机,可以操控读数加油量,比如加500升显示600升,虚报100升。

加油时,工地管理人员即使在场,也不一定能看见真实数据。如果管理人员与油罐车加油员共同作假谋取利益,也很难被发现。

除了加油量数据造假,偷油也让施工企业防不胜防。偷油的人,要么来自项目内部,要么来自项目外部。

外来的人偷油,会砸坏油箱盖或在油箱上打孔,在几分钟内一次性把油全部偷光。

监守自盗的人,会在作业时怠速偷油,开启机械但不工作,同时用管子或油箱底部回油管,像蚂蚁搬家一样慢慢抽,造成“燃油是作业时用掉”的假象。

以常见的卡特320挖掘机为例,其燃油箱容量为410升,按照0号柴油6.2元/升的价格计算,一箱油价值超过2500元。

某高速公路工地,一台装载机上,被撬开的智能油箱盖。就在前一晚,作案者撬开这个盖子,抽走价值2000元的整箱柴油。

当时是晚上9点多,项目部几位负责人的手机接到自动警报电话,得知有人正在撬一台装载机的油箱盖,他们随即组织人员开车一路赶往工地,当他们到达现场,作案者已经不见踪影。

这是个新油箱盖,刚装上不到10天,装载机驾驶员说,就在两天前工地午休期间,同一个地方,三台挖机被撬了盖子丢了油。

“对这种手段,装什么东西都不起作用,只看能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抓住送派出所,来个杀鸡儆猴。”项目机械管理员对钛媒体影像《在线》说,工地第一次发现偷油就报了警,“警察来了后,说要我们加强管理。”

2019年3月,长沙某路桥项目工地,警方抓获了几名监守自盗的驾驶员,几名司机窃取了自己所驾驶汽车吊的燃油,在交易时当场被抓。

案发前,该项目负责人发现工地一些车辆的油耗量有问题,于是他安装了几套终端来“守株待兔”,结果很快就“破案”。此后,这个工地再没发生过偷油的事情。

案发后,施工企业通报,对3台汽车吊1个月共9万租金不予结算,并罚款2万,“这一笔就把试点用的终端成本赚回来了”。

某工地,为了防偷油,机主用钢板在油箱口加装了钢板锁。

还有一个项目,装了终端后,管理人员发现7台机械存在怠速偷油的情况,最严重的一台,一天开机7个小时,仅工作16分钟,其他时间都在用回油管偷油。

那名驾驶员得知工地装的智能油箱盖监测了他,租金都没结就跑了。

类似的事情,销售员陈兵也见过几次,他还曾在半夜跟客户一起到工地上抓偷油贼,“抓过十几个”。

陈兵曾还遇到“威逼利诱”。2019年5月末,他为一个高速公路项目装了十几套设备,这引起了项目柴油供应商的不满,对方找到陈兵,软硬兼施,还拿出“5万块钱”想要贿赂他,让他跟项目方沟通拆除新装的设备。

“他们垄断了当地所有工地的柴油供应,可以通过加油作假来套取灰色收入,我们的智能油箱盖,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了。”陈兵表示,后来项目方管理人员也迫于压力,暂停了设备后续安装和使用。

在钛媒体影像《在线》获取的一份施工企业油耗报告中,项目部对6台挖掘机在当年3~6月的油耗水平进行了持续跟踪,自从6月安装了智能油箱盖以后,6台机械综合油耗较前3个月下降了12.58%。

“从数据统计来看,客户使用我们的设备,可以节省机械使用成本20%以上。”机械指挥官CEO刘兆萄算了一笔账,一个投资10亿元的路桥项目,机械使用费占2亿,“我们可以为他们节省4000万”。

“在工地接根儿线,难度你根本无法想象”

刘兆萄在客户工地。

刘兆萄曾经是三一重工江苏区经理。从业多年,他销售工程机械,同时还做工程。

2014年,刘兆萄发现,中国工程机械保有量达到700万台,租赁行业渗透率出现了13%的年增速,但由于行业分散、信息不透明,一直没出现像美国联合租赁那样的一站式租赁巨头。

于是他做了一个囊括所有工程机械品类的租求信息平台,取名“攻城兵”,运营1年多遇到瓶颈:平台始终无法揽到优质的项目信息,平台上出现的项目,多是工期短价钱低的“鸡肋活”。

“好项目都是线下消化,根本不缺设备供应商,不需要到线上来找供应商。”刘兆萄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工程租赁行业常年存在灰色利益链条,这也是中国租赁企业比较分散的原因,“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人脉和决策权,没有一家租赁企业可以吃掉所有项目”。

如何打破这种利益格局,刘兆萄想到了物联网:数据不会撒谎,如果每个人都用数据说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灰色地带。

截止目前,机械指挥官的智能终端已经经历了4次迭代。

最开始的产品是4G摄像头——工程师们在机械设备上装摄像头,从而监控驾驶员行为。

然而,即使是找熟悉的客户试点,4G摄像头的安装也遇到了很多阻力。摄像头要接线供电,接线就要动设备线路,光这一点就让机主很反感。即使装上了,驾驶员只要用泥巴一糊、水一浇,摄像头也就无法工作。

“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才发现摄像头是个伪需求,没人有空去看视频,视频不能为施工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刘兆萄对钛媒体影像《在线》说,他们放弃了摄像头,转从采集车身数据下手。

销售员陈兵在一台洒水车车顶安装智能终端。

这条路也走不通。工程机械品类多、型号多、机况不一,破解协议都是难题。工程设备不像汽车有个统一的OBD接口,工程设备找线比较麻烦,且60%的机械设备没有行车电脑,采集数据无从谈起。

刘兆萄曾采集过油温、水温、发动机转速等数据,但施工企业对这些数据毫无兴趣,他们只想知道“设备干了多久活耗了多少油”。

第二条路走不通,刘兆萄转而开始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采集机械状态数据和油耗数据。

传感器设计出来,安装又遇到难题,因为要接线。

“在工地上接一根电线的难度,你根本无法想象。”

刘兆萄卖过工程机械,当过包工头,常年在工地跑,直到动手装传感器,他才更深刻地了解了工地。施工设备都是租来的,要去接线,就要跟很多人协调,最大阻力来自机主和驾驶员,他们担心自己的机械出故障,也不希望自己时时刻刻都被施工方监控。

装可以,但我是新车,线路动了,厂家就不给三包了,出了问题你给我三包。

我的车太老了,趴在那不动我都担心它坏,你来接线,往后只要是它坏了都算你的。

我就干十天半个月活,还要动我车,我不干了。

有一次,工程师装好一台挖掘机,第二天这台设备的电瓶就被偷了。机主要求安装人员赔偿,他认为小偷就是顺着安装痕迹撬开面板行窃的。

很多次,刘兆萄接到机主投诉电话,说机械坏了,坏的原因就是机械指挥官在车上接线,要求机械指挥官赔偿修理费。

安装阻力大,时间成本高,后续运维难,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一次在苏州,20多台传感器,4个人花了一个星期都没装完。

“物联网这么玩怎么玩得下去!”大家决定不装了,回到公司就开会,产品、技术、销售、合伙人,大家再次开启头脑风暴。

会上,刘兆萄决定,剪掉传感器的线。

他总结了“极简安装、普遍适用”8个字:物联网落地,必须要极简,要能够非常简单地去部署,要最广泛地适用,才能推广。

把线剪掉,用太阳能板+锂电池储能供电,新方法也带来了新问题。

最关键的是功耗设计。经过多次尝试,终端可以保证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连续工作90天。

防水设计也是个难题。第一版样品在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密封和防水测试,但在一个山区工地却出现大批量进水。工程师在现场研究了3天发现,当地气候特别,一天里常出现“暴雨低温+暴晒高温”,导致终端内外产生巨大气压差,使密封失效。

“经过几次结构改造和反复试用,我们的终端再也没出现过透水的现象。”刘兆萄介绍,团队还解决了高低温失效等问题,“我们最北的客户在漠河,最南的在海南岛,终端可以在-40℃~100℃的范围内正常工作。”

11月21日,南京,机械指挥官总部,算法工程师团队。

最核心的是算法突破。使用接线供电时,终端可以从电源线去判断机械设备的状态,无线情况下,只能靠传感器去采集数据,这对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该公司配备了嵌入式算法团队、数据分析团队和大数据团队,对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

目前,算法团队正在攻关“动态实时载重”分析,如果突破了,智能终端将再增加一个功能:实时感知设备车辆载重。

我们的目标是“无人工地”

“我们要通过物联网,把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的利益链透明化。”刘兆萄介绍,他们的第一步,是实现万机互联。

“万机互联”实现后会再回到”万亿级“租赁市场:在规划中,到那时,他们掌握了每台设备的状态、分布、油耗量,就可以“将机群和项目精准地匹配起来”。

第二步,是要实现工程机械“辅助驾驶”。

刘兆萄介绍,目前的施工方法普遍停留在“边测变干”。比如,挖机挖一个坑,想知道这个坑有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只能靠司机经验和技术员的实时测量。

“等我们有传感器技术累积,建立了丰富的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再加上将来成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就可以实现辅助驾驶,将施工效率提升100%以上。”

智能终端电路板。

无人工地是“最终目标”。

刘兆萄认为,无人工地一定会跑在乘用车无人驾驶之前,因为工地是一个封闭空间,无论从法律法规、伦理还是技术上,更容易落地。

“除了5G,更多是传感器技术、控制能力技术。”刘兆萄对钛媒体影像《在线》表示,机械指挥官将来要做的是为无人工地提供“大脑”,“机械来自不同厂家,但要通过我们的系统来协调工作,到那个时候整个工程行业的效率会有1000%以上的提升。”

而眼前,他们要做的,是去更多工地,装更多终端。(图、文/钛媒体影像 陈拯,编辑/葱葱)


推荐阅读:叶紫网

文章转自网络媒体,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