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开弦弓存于费老书中,现在的开弦弓何种样貌,未来的开弦弓何去何从?重走江村路,体味新百态,2023年7月,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江村七子”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重要考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以“重访江村”的形式,考察开弦弓村自费老26次探访考察之后的发展变化。队员们用自己的目光和脚步,记录下这座江南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探索党建引领下开弦弓村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走进开弦弓村
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初访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后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江村经济》。此后数十年,费老以江村为对象进行了持续的实地调查,形成“二十六访江村”的美谈,使江村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
近年来,开弦弓村积极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费老学术思想为指导,以延续传统文脉为己任,围绕“研学旅行、美美江村”主题,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研学文化特色的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江村Club、江村文化礼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在进入江村前,“江村七子”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们了解到,为了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在当地党建服务点的指导下,开弦弓村彰显其特色,依托“一厅两廊三园”的七都镇乡村振兴空间格局,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江村客厅,形成党建引领以江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新格局。
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队员们进入江村后发现江村有家庭院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白墙上挂着“足迹民宿”的牌子。经了解,费孝通二访江村的时候曾经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叫“足迹民宿”。这是开弦弓村第一家民宿,专门接待来村里参观、研学的人。
江村文化礼堂是融合文化服务活动与党群活动于一身的多功能场馆。礼堂始建于1969年,礼堂外墙上保留了1969年的五角星,时代气息浓厚。这里曾经是村上的大会堂,现集合了乡村复兴少年宫、昆曲木偶场馆、农家书屋、乡村田野调查课堂等功能于一体,是江村一个新的文化展示平台。
距离江村文化礼堂不远处的江村Club,原来是一所学校的旧址,是最早的江村小学校,改造成如今时尚的江村Club,有餐饮、展览、休闲区域,能提供西式餐点,同时也有以中餐为主的费老家宴。在党委政府大力推行“融入式党建”后,这里深入开展了“万企联万村”行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扶持政策激发了当地村民投身江村club的热情。
开弦弓村努力践行费老“志在富民”的理念,积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先后建成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江村市集、江村文化礼堂、江村Club等,这些“高规格”的建筑带动了全村的人居环境、公共配套得到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源头和强劲的动力。
党建引领 坚持为民办实事
开弦弓村以党建引领,围绕美美江村党建品牌,扎实推进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建设,让江村的工作和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在拜访当地党建服务点后,队员知悉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是平时一些党员活动、志愿活动和宣传类的活动开展地点。之所以名为“事解”,意为村民的烦心事在这里都可以被解决。事解党建服务点坐落在农户中间,是附近村民的必经之地。自开弦弓村第一个“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落成,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地及有效,村民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断提升。
开弦弓村党委始终坚持服务群众、为其解决问题,为此推出了许多惠民生的实招。经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江村七子”实践小分队了解到,开弦弓村村民以前在当地西藏荡养殖水产,高密度的养殖导致西藏荡水质差、环境差,一到夏天就恶臭难闻,成为附近村民多年的烦心事。在党委了解到村民需求后,开弦弓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理西藏荡内所有养殖工具,对村民养殖活动进行了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水污染问题,改善了水环境。开弦弓村又结合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思想理念,目前积极打造两千亩的四个农园,分别是村心南面的江村南园,以高标准稻园为基础的江村北园,还有桑园和蟹园,让村民能够继续积极地参与进来。
八十年前,费老从开弦弓村这个苏南小村开始的调查研究,涉及到小城镇的建设,乡镇企业与农村发展,中国乡土文化的变迁等等一系列课题。费老对于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点迷津,更关注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这个国家前进的每一步息息相关,直到今天依然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街头巷尾的讨论中散发着鲜活的生机。
在新时期的今天,审大学子也应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多地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真实的群众需求,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和理解。(文:王欣芮、华星成 图:朱炜笑、陈涵、周凡丁、褚哲宇 指导老师:费婧婧)
推荐阅读:旗龙